��美国软件工程研究所(SEI)提出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分层结构基于已有60多年历史的产品质量原理。希沃特(Walter Shewart)在1930年代发表了统计质量控制原理,戴明(W. Edwards Deming)和朱兰(Jiseph Juran)的著作又进一步发展和论证了该原理。  SEI将这些原理应用于软件开发,发展成为软件过程成熟度框架,该框架为软件过程定量控制建立了项目管理和项目工程的基本原则,这个框架成为软件过程得以改进的基础。

��实际上,将质量原理改变为成熟度框架的思想是克劳斯比(Philip Crosby)在其著作"Quality is Free"中首先提出来的。克劳斯比的质量管理成熟度网络描述了采用质量实践时的5个进化阶段。该成熟度框架后来又由IBM的拉迪斯(Ron Radice)和他的同事们在汉弗来(Watts Humphrey)指导下进一步改进以适应软件过程的需要。1986年,汉弗来将此成熟度框架带到了SEI并增加了成熟度等级的概念,形成了当时软件产业界正在使用的框架的基础。

��汉弗来的成熟度框架早期版本发表在1987年的SEI技术报告。该报告还发表了初步的成熟度提问单,该提问单作为工具,给软件开发机构提供了一种评估软件过程的方法。同年还研制出软件过程评估和软件能力评价两个方法,用于估计软件过程成熟度。自1990年以来,在美国政府和工业部门许多人的帮助下,SEI基于几年来将框架运用到软件过程改进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扩展和精练了该模型,命名其为软件工程研究所的能力成熟度模型(SEI C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