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仍来考察
图5.13(a)
所给出的例子,先对各个判断的条件取值组合加以标记。例如,
�
记�
① A>1,B=0 作 ,属第一个判断的取真分支;
��② A>1,B≠0 作 ,属第一个判断的取假分支;
��③ A≯1,B=0 作 ,属第一个判断的取假分支;
��④ A≯1,B≠0 作 ,属第一个判断的取假分支;
��⑤ A=2,x>1 作 ,属第二个判断的取真分支;
��⑥ A=2,x≯1 作 ,属第二个判断的取真分支;
��⑦ A≠2,x>1 作 ,属第二个判断的取真分支;
��⑧ A≠2,x≯1 作 ,属第二个判断的取假分支;
��对于每个判断,要求所有可能的条件取值的组合都必须取到。在图中的每个判断各有两个条件,所以各有4个条件取值的组合。我们取4个测试用例,就可用以覆盖上面8种条件取值的组合。必须明确,这里并未要求第一个判断的4个组合与第二个判断的4个组合再进行组合。要是那样的话,就需要42=16个测试用例了。
��这组测试用例覆盖了所有条件的可能取值的组合,覆盖了所有判断的可取分支,但路径漏掉了L4。测试还不完全。
��这是一种相当强的覆盖准则,可以有效地检查各种可能的条件取值的组合是否正确。它不但可覆盖所有条件的可能取值的组合,还可覆盖所有判断的可取分支,但可能有的路径会遗漏掉。测试还不完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