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AID的目的
��由于经济的原因,RAID在当初是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缩写,中文称为"廉价磁盘冗余阵列"。现在为了更高的可靠性和更高的数据传输率,RAID已经变成了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缩写,中文称为"独立磁盘冗余阵列"。使用RAID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磁盘的性能(数据传输率)和可靠性问题。
��2、通过冗余提高可靠性
��引入冗余是解决可靠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即存储一些通常情况下不需要的额外信息,但这些信息可在磁盘发生故障时用于重建丢失的信息。实现冗余最简单(但最昂贵)的方法是复制每一个磁盘,这种技术称为磁盘镜像或影像。对于磁盘镜像来说,一个逻辑上的磁盘由两个物理磁盘组成,并且每一个写操作都要在两个磁盘上执行。实现冗余的第二种方法就是存储奇偶校验位。

��3、通过并行提高性能
��
可以通过在多个磁盘上对数据进行拆分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对多个磁盘进行并行存取。
��⑴�比特级拆分:数据拆分的最简单形式是将每个字节按比特分开,存储到多个磁盘上;
��⑵�块级拆分:拆分并不一定非要在字节的比特级上进行。在块级拆分中,文件的块被拆分存储到多个磁盘上。如果有n个磁盘,则文件的第i块被存储到第(i mod n) + 1个磁盘上。
��4、RAID的级别
��要想提高磁盘的可靠性,可以采用磁盘镜像和存储奇偶校验位的方法;而要提高磁盘的性能,可以采用拆分的方法。这样镜像、拆分和奇偶校验就构成了RAID的不同级别,如图7-1-3所示:
图7-1-3:RAID的不同级别
��需要说明的是,图7-1-3中的所有情况都存储了总量为四个磁盘的数据,其中绿颜色表示存储的数据,蓝颜色表示数据的第二个拷贝,红颜色表示存储的纠错信息,即奇偶校验。
��由于RAID2和RAID4被RAID3和RAID5所包容,所以一般只需要在RAID0、RAID1、RAID3、RAID5和RAID6之间作出选择即可:
��⑴�RAID0:用于可以容忍数据丢失的高性能应用中;
��⑵�RAID1:广泛用于存储类似数据库系统日志文件的应用中,因为它提供了最好的写性能,同时又保证可靠性;
��⑶�RAID3:用于存储大量数据,并提供高的数据传输率;
��⑷�RAID5:用于存储大量数据,且随机读的效率更高。大多数数据库系统都属于这种情况;
��⑸�RAID6:提供比RAID5更高的可靠性,但很多RAID实现不支持RAID6。

��以前RAID对硬件的要求比较高,只是SCSI接口的RAID卡,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针对IDE接口硬盘的RAID卡,价钱也不是很贵,你可以买来感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