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本章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课程从介绍实体-联系模型(以下简称E-R模型)的基本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实体-联系模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因此,本章的学习目标主要是掌握实体-联系模型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实体-联系模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标准和扩展构件来画出E-R图。

学习方法
��由于本章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E-R图的介绍,因此要求你牢记这些概念,并且要多动手做一些E-R图的练习,以便加深理解,达到学习目标。

【学习指南
��实体-联系模型基于对现实世界这样一种认识:世界是由一组称作实体的基本对象及这些对象间的联系组成。因此,E-R模型是一种语义模型,其语义主要体现在E-R模型力图去表达数据的意义。本章的重点是2.1节、2.2节、2.3节、2.4节、2.5节和2.7节,难点是2.2节和2.7节。请你仔细阅读教材的第六章“数据库设计”(链接到本课程所指定的教材的介绍)和参考书的第2章“实体-联系模型”(链接到本课程所指定的参考书的介绍)。

【预习思考题
�� 1、 你是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
�� 2、 属性是用来描述实体还是用来描述实体集的?
�� 3、 NULL属性是表示这个属性的值非法吗?
�� 4、 在某些情况下,把被建模的对象描述成实体集、联系集或属性均可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 5、 用二元联系集和n元联系集各有什么利弊?
�� 6、 映射基数的含义是什么?
�� 7、 映射基数如何影响联系集的属性位置?
�� 8、 全部参与同存在依赖的关系是什么?
�� 9、 码的作用是什么?主码、后选码和超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10、 联系集的主码结构是如何确定的?
�� 11、 E-R图的主要构件是哪些?E-R图有哪些作用与好处?
�� 12、 什么是弱实体集?它与存在依赖的关系如何?弱实体集有没有主码?
�� 13、 为什么要对基本的E-R模型进行扩展?
�� 14、 概括与特殊化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 15、 聚集是用来解决E-R模型中的什么问题的?
�� 16、 在数据库的E-R模式设计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 17、 为什么要将数据库的E-R模式转换为表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