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框架表示法 4.5.1 框架理论 1975年,Minsky的论文"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中提出了框架理论,引起了人工智能学者的重视。他是针对人们在理解情景、故事时提出的心理学模型,论述的是思想方法不是具体实现。框架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脑已存储有大量的典型情景,当人面临新的情景时,就从记忆中选择(粗匹配)一个称作框架的基本知识结构,这个框架是以前记忆的一个知识空框,而其具体内容依新的情景而改变,对这空框的细节加工修改和补充,形成对新情景的认识又记忆于人脑中。框架理论将框架视作知识的单位,将一组有关的框架连结起来便形成框架系统。系统中不同框架可以有共同结点,系统的行为由系统内框架的变化来表现的。推理过程是由框架间的协调来完成的。 产生式系统中知识单位是规则,这种知识单位过小,难于处理复杂问题,而且产生式系统的知识库与推理是相互分离的。框架表示法是一种适应性强、概括性高、结构化良好、推理方式灵活、又能把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相结合的知识表示方法。 4.5.2 框架结构 框架是由若干个结点和关系(统称为槽)构成的网络。是语义网络的一般化形式化的一种结构,同语义网络没有本质的区别。 框架是表示某一类情景的结构化的一种数据结构。框架的最顶层是固定的一类事物,基于概念的抽象程度表现出自上而下的分层结构。框架由框架名和一些槽组成,每个槽有一些值,槽值可以是逻辑的、数字的,可以是程序、条件、默认值或是一个子框架。槽值含有如何使用框架信息、下一步可能发生的信息、预计未实现该如何做的信息等。 如将语义网络表示的 ![]() 表示成 ![]() 也即将结点间弧上的标注也放入槽内就成了框架表示形式。 框架一般可表示成如下格式 框架名 <槽名1> <侧面11> <值111>…<值11k1> ![]() <侧面1n1> <值1n11>…<值1n1kn1> <槽名2> <侧面12> <值121>…<值1211> ![]() <侧面1n2> <值1n21>…<值1n21n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