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智能体可以试图改变其它智能体的目标、知识(或者置信)和动作选择机制。它可以通过直接"写"另一个智能体的认知机构中的这些元素来达到目的。例如一个人(可假定为当前智能体)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来控制一个拥有这种接口通道的智能体。更有趣的是,当前智能体可以用这种方法和其它智能体通讯,使得其它智能体对其的置信和目标(最终使得其它智能体采取其所希望的行动)做出改变。这种通讯的媒介是依赖于其它智能体的感觉和知觉装置的。比如,它可能包括"写"(基于另一个智能体的视觉能力),"声音"(基于其它智能体的听觉能力)或者"广播"(基于其它智能体的电磁接受能力)。当一个智能体采取如上之一的行动,并有意的去影响其它智能体的认知结构时,我们称其为正在进行一个通讯的行为(Communication
act)。 人类的通讯行为一般涉及到了说话时采用的语言(使用声波作为媒介)。因此,语言学家也把各种不同的通讯行为称为言语的行为(speech act)。讲话的一方称为说话者(Speaker),受话的一方称为听众(Listener)。根据哲学家John Searle的理论,言语的行为一般有如下几种:表示型(陈述了一个主张或者建议),指示型(要求或者命令),委托型(许诺或威胁),表达型(感谢或者道歉)和声明型(实际上可以改变世界的状态,比如"我现在宣布你们成为夫妻")。 言语的行为可能有不同的物理表现形式,它们可以是一个动作的序列(比如在手势语言中)、一串符号(在文本中)、一个声音扰动(尖叫讲话)或者闪光灯。无论采用什么形式,言语行为的表现都被称为讲话。据Searle所说,讲话不但要表达讲话的内容,还要表达讲话的类型。例如,如果采用英文文本作为媒介,那么语句"Put block A on block B"不但表达了其要求的性质,而且表示了命题的内容:On(A, B)。(这种讲话的方式被说话者采用来改变听众的目标结构。) 假设言语的行为可以对听众的知道产生影响。如果当前智能体A1通过一个表示型的言语行为来通知听众A2:一个由f指代的命题为真。那么A1可以认为这个言语行为的后果是:A2知道A1要告诉它f。这里没有描述A2是如何表达这个意图的,也没有描述A1如何表达以上的信息让A2知道。目标和意图的表达方式所涉及到的装置是比较多的。幸运的是,通过谈话(talk)可以代替A1想通过言语行为对A2产生的影响:A2相信f。说话者想对听众产生的影响被称为言语表达效果的影响。当然,言语表达效果影响的实现完全依赖于听众,只有听众是极端的轻信,或者听众相信说话者是值得信赖的情况下,才能假定言语表达的效果。 我们再回到前面的例子中,可通过假设A1认定它的行为(通知A2关于f)具有言语表达效果来简化我们的讨论。我们假设A1用公式Κ(A2,f)来表达它对A2的影响。 当人类使用语言时,一个语句的言语表达效果有时会产生意外的效果。例如,在句子"You left the refrigerator door open"中,说话者的真正意图是要求受话者关上冰箱。言语行为的表达效果不同于所谓的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一个采用间接言语行为的说话者假定听众可以从上下文的环境中推断出说话者的意图,并使用这个意图去决定言语行为的表达效果。因此,"Do you have the time?"是一个间接的问话方式(因为此方式更有礼貌),它要求听众回答告诉说话人时间,而并不要求听众是否知道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