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算法应用举例 算法的理论意义在于给出了求解最佳解的条件h(n)≤h*(n)。对给定的问题,函数h*(n)(n是变量)在问题有解的条件下客观上是存在的,但在问题求解过程中不可能明确知道,因此对实际问题,能不能使所定义的启发函数满足下界范围条件?如果困难很大,那么算法的实际应用就会受到限制。下面将通过几个应用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八数码问题
很容易证明h(n)=P(n)是满足A*条件的。假设某将牌距离目标位置的距离是m,即便不考虑将牌当前的位置到达目标位置之间存在其他将牌的情况,也至少要移动m步才能移到目标位置,所以对于该将牌来说,到达目标位置的耗散值至少为m。由于一个将牌的移动都是单步进行的,没有交换将牌等这样的操作。所以要把所有的不在位的将牌,移动到各自的目标位置上,至少要移动从他们各自的位置到目标位置的距离和这么多次,所以最优路径的耗散值不会比该值小,因此该启发函数h满足A*的条件。 对八数码问题,如果启发函数根据任意节点与目标之间的差异来定义,例如取h(n)=W(n),那么很容易看出,尽管我们对具体的h*(n)是多少很难确切知道,但根据"不在位"将牌个数这个估计,就能得出至少要移动W(n)步才能达到目标,显然有W(n)≤h*(n)(假定为单位耗散的情况)。如果启发函数进一步考虑任意节点与目标之间距离的信息,例如取h(n)=P(n),P(n)定义为每一个将牌与其目标位置之间距离(不考虑夹在其间的将牌)的总和,那么同样能断定至少也要移动P(n)步才能达到目标,因此有P(n)≤h*(n)。图2.13给出h(n)=P(n)时的搜索图,节点旁边还标出W(n)和P(n)启发函数值。由解路可给出g*(n)和h*(n)的值,由此可得最佳路径上的节点有f*=g*+h*=5。
图2.13 h(n)=P(n)的搜索树 |